五常大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初渤海國時期(7世紀中葉),當時五常境內就有農民種植水稻。 清朝年間,在五常拉林地區屯墾戍邊,清道光十五年(1835年)把五常一帶種植的稻子用石碾碾制成大米,封為貢米,專送京城,供皇室享用。自此以后,五常大米名聲鵲起,譽滿天下。
五常大米之所以品質優良,與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密不可分。五常市位于黑龍江省南部,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,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,四季分明,雨熱同期。此外,五常市擁有肥沃的耕地和清澈的水源,這些條件都為水稻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。
在清朝時期,五常大米逐漸成為皇室貢品。每年都會選取最好的五常大米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室,這使得五常大米的名聲遠播,成為了中國大米中的佼佼者。
新中國成立后,五常大米廠家的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。五常市不斷探索種植技術,改善生產條件,使得五常大米的產量和品質都得到了提升。同時,五常市還加強了對大米的品牌宣傳和保護,使得五常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。
如今,五常大米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備受推崇的大米品牌之一。它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廣受歡迎,還遠銷海外,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喜愛。五常大米的成功離不開五常地區農民們的辛勤勞作和對品質的追求。